团情聚焦

团情聚焦

首页 - 团情聚焦 - 正文

寒假社会实践 | 福州大学传承非遗民俗文化社会实践纪实(第二期)

信息来源:

日期: 2025-02-11

浏览次数:

为了充分挖掘节令食物、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进行创作或展演等,体悟“闽人智慧”,探寻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福州大学师生围绕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主题开展传承非遗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探访科技高地,传承福韵文脉”实践队

1月18日,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探访科技高地,传承福韵文脉”实践队走进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擂茶工艺,领略这一省级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们亲手捣制茶汤,这一行动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诚挚致敬,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传承。实践队员们还参观了第 44 届遗产大会展示馆与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匠心独运的艺术瑰宝中感悟“闽人智慧”,探寻中国人世代传承的非遗技艺与文化精髓。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福韵文脉的火种,以青春之志延续传统,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海洋遗韵材子行”实践队

1月18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遗韵材子行”实践队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三坊七巷开展系列活动。实践队带着论文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从材料专业的独特视角,剖析海洋船政的发展脉络,探寻展品背后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应用。同时,队员们追寻海丝古韵,以材料视角看经济变迁,从古代丝绸、陶瓷到金属复合材料,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见证了材料的变迁与发展。在三坊七巷,实践队队员们头簪“三把刀”,身穿特色服饰,为各地游客介绍福建非遗文化的内涵,也吸引了东南卫视的关注。面对镜头,实践队员自信满满,坚定地表达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立足学科特色,把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紧密融合,以实际行动为海洋发展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材”子的青春力量 。


“闽俗探海韵,青年续潮音”实践队

1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闽俗探海韵,青年续潮音”实践队前往泉州梧林村、蟳埔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追寻领袖足迹,深入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先后参观了梧林村的朝东馆、五层厝、侨批馆等历史建筑,通过观摩珍贵的侨批文献、聆听华侨先辈们的动人故事,了解到闽南侨胞拼搏奋斗的创业历程,深切感受他们始终心系故土的深厚赤子情怀。在蟳埔村,实践队与当地村民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蚝壳厝独特的建筑技艺背后的历史渊源。实践队员们还亲身体验簪花围的制作过程,沉浸式感受海洋文化独有的魅力。此次社会实践创新地将海洋文化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融合,为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立足青年视角,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福见宁化,福满客家”实践队

1月22日,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福见宁化,福满客家”实践队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感受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木活字印刷术的独特魅力。在福建省非遗大师邱恒勇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这项古老技艺,把“福”元素融入带有“福”字的印刷作品中,将古老技艺与“福”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这些作品既寓意春节福运降临、岁岁皆有福相伴,又与福州大学的文化印记相契合。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非遗技艺,更开启了福文化传承的全新尝试。实践队以实际行动深入理解福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彩,推动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古韵寻幽,匠心传承”实践队

1 月 17日,土木工程学院“古韵寻幽,匠心传承”实践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三坊七巷开启行程,深入了解了福建非遗瑰宝中的三刀簪、软木画以及剪纸背后的故事。实践队员们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与来往游客亲切交流,倾听游客们对福建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品味福建历史文化在游客眼中的别样韵味。在这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听闻了三条簪的故事,深刻感受到其作为闽都女性力量独特象征的文化内涵。实践队调研了软木画和剪纸工艺的制作工艺,并亲身体验制作过程,用实际行动守护非遗。实践队还通过访谈收集素材,制作相关海报与宣传片,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场意义非凡的“福源”之旅,共同传承和弘扬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非遗传承的悠悠长路上,青春的热忱正熊熊燃烧。福大学子将以赤诚的初心、坚毅的担当和不懈的努力,将青春汇入非遗传承的江河,为文化延续奏响青年乐章!

(一审:林箫、二审:史津萌、三审:叶阁泽)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0591-22866018

© 2023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