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山海情深
从福建到宁夏,她追随父母的脚步
跨越山海,不远千里
携梦西行彰壮志,激扬青春绘华章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让青春之花绽放于西部大地
翁高悦,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2022届毕业生,曾获2022-2023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作为一名父母都曾服务过西部的“支二代”,翁高悦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宁夏中宁县参加基层工作,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将青春深深扎根于祖国西部。

翁高悦在产业博览会上担任志愿者

翁高悦参加2023年植树节活动
接稳“接力棒”,做好“接棒人”
“我要像父母一样,到祖国有需要的地方去。”这是翁高悦一直以来的信念。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支二代”,翁高悦成长于充满西部情怀的家庭。在她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就曾前往宁夏吴忠市红寺堡中学支教,她从父亲口中知晓了宁夏的风土人情:那里干燥严寒,却有着枸杞、羊肉等丰饶的物产。从此,她心中留下了对宁夏的好奇与向往。
在福州大学学习时,翁高悦的母亲也参加了援疆工作。第一次和父亲一同去新疆探望参与援疆工作的母亲,她亲眼看到了西北的辽阔。和父母在援疆宿舍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她亲眼看见了援疆干部们一心工作,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从此,支援西部的种子在她心里深深扎根,她渴望像父母一样,投身西部建设,报效祖国。
2022年3月,翁高悦通过学校发布的公告了解到了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在长期以来的渴望之下,她毅然决然选择了报名。“我的父母、老师都鼓励我说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终于,她如愿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一名奔赴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翁高悦在23~24年度中宁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半年考核述职评议大会上做汇报
赴“基层山海”,写“青春答卷”
到宁夏的第一年,翁高悦在中宁县白马乡政府综合办公室工作。白马乡辖7个行政村,以玉米、苹果、硒砂瓜等农作物为主要产业,常住人口4000多人,留守老人和孩子占比高。当地很多老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遇事习惯到乡政府询问。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翁高悦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宁方言。“第一次提笔撰写工作稿、第一次上山夜巡、第一次加班到凌晨……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翁高悦参加爱心送考活动
这一年也是颇为艰难的一年,时逢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翁高悦频繁地接到群众的来电,她需要准确快速回应群众的需求,保障村民特别是老人孩子的饮食、用药等生活物资供应。而那时她又刚到宁夏,对当地的方言不是很适应,和群众的交流沟通存在困难。翁高悦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在那一段时间,只要有当地居民讲方言,她总会细细倾听,每日坚持练习,终于消除了语言障碍、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工作一年后,翁高悦转到团中宁县委服务,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她秉持着让孩子们在“实践锻炼中开阔眼界”的理念,积极推动学生拓宽视野。2024年3月至4月,她参与举办两期“红领巾手拉手,城乡结对心连心”活动,组织徐套乡长流水完小、新庄子完小的学生到中宁县第三小学交流,接着又带领中宁县第五小学学生到大战场镇西沙梁完全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让生长在县城的孩子走进田间,学习生态环境知识,听驻村干部讲乡村振兴故事;也让无数农村的孩子有机会到县城学校里学习,体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翁高悦组织徐套乡长流水完小、新庄子完小的学生到中宁县第三小学交流

翁高悦带领中宁五小学生参观大战场镇李文军爱心小院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翁高悦而言意义重大,不仅锻炼了能力、拓展了认知,更让她从一名西部大开发的见证者,成长为了一名参与者、助力者,以及闽宁协作的实践者。
近日,翁高悦也回到母校福州大学,分享自己的西部计划服务经验。她希望能用自身的经历激励更多的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一直很感激我的母校和老师,在报名的过程中,学院的老师们给了我强烈的肯定和支持,学校的团委也给了我很多指导,传授了我丰富的西部计划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翁高悦表示,没有各方的共同支持,她很难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西部的基层工作中去。

翁高悦返回母校福州大学分享西部计划经验
如今,翁高悦已经完成两年的服务,回到了家乡漳州。她深情地表示:“未来,我希望能将在宁夏服务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感更好地运用于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也希望能以我的行动,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们投身西部、投身基层、投身祖国建设中去。”

中国青年报
《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成长故事:“像父母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共青团中央
《“像父母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西部志愿汇
《志青春丨接过父母的接力棒,继续书写“闽宁情”》
(一审:林箫、二审:史津萌、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