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聚焦

团情聚焦

首页 - 团情聚焦 - 正文

福州大学:“三维协同·全链育人”构建研究生支教团思政实践新范式

信息来源:

日期: 2025-05-15

浏览次数: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的回信中强调,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闽宁协作的时代画卷中,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时代新人的创新青春答卷。

自2012年起,福州大学将支教团建设纳入“大思政”格局,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根脉、实践育人体系为筋骨、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的三维协同模式,搭建“选拔—培养—服务—反哺”全链条育人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输送78名志愿者扎根宁夏基层,成为高校将青年成长成才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

一、政治引领“点”: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一是青马工程领航,强化理论武装。学校将研究生支教团纳入“青马工程”专项培养,构建“三位一体”理论学习体系,通过专题课程、研讨和实践等方式,强化志愿者政治理论素养。项目获评“2022年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二是党建带团建,夯实组织根基。学校建立“临时团支部+党小组”工作机制,在支教服务地成立临时党团组织,确保“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阵地上”。通过开展“三会一课”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引导志愿者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

二、实践育人“线”:锻造过硬能力本领

一是全流程实训,提升专业素养。构建“三阶递进”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依托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开展“五个一”实训工程;邀请名师一对一指导,通过微格教学、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志愿者授课能力;建立支教案例库,助力培养新鲜血液。二是多维度赋能,培养综合能力。开设志愿服务策划、宣传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应急救护培训及乡土文化调研五大赋能课程,提升志愿者的活动组织、宣传、心理疏导等综合能力,以适应复杂的服务场景。

三、社会服务“面”:深化闽宁协作内涵


一是教育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帮扶体系。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法”和“学困生帮扶计划”,学生平均成绩提升15%;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积极链接校内外资源,捐赠大量图书和学习、生活用品。二是乡村振兴,从“教育帮扶”到“多维服务”的拓展。志愿者主动打造“支教+”服务模式,拓展至乡村治理、文化振兴等领域。比如,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助力乡村全面发展。

四、“全链育人”打造长效机制


一是高标准严要求,确保“选得准”。建立“三维考核”体系,从思想觉悟、专业能力、实践品格三个维度综合评价,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和学生干部经历等作为参考条件,考察抗压能力和奉献精神等,严格筛选。二是全周期立体化,确保“育得强”。实施“青马工程”赋能培训,建立“双导师制”和长期跟踪培养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返校志愿者贡献突出,累计15人担任兼职辅导员,9人担任研会主席团成员,8人获研究生国奖,返校志愿者就业率达100%。三是强特色树标杆,确保“影响远”。打造“Meaning(闽宁)云课堂”品牌,项目开展7年来,开设科学素养类、思政教育类、实用技能类等课程,累计授课200余场,受益学生众多。建立“一届带一届、一棒接一棒”传承机制,鼓励返校志愿者开展宣讲活动,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同学的动能,形成育人共同体。

五、成效与启示


一是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十余年支教实践,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鲜活样本。80%以上的志愿者返校后成为学生骨干,在党建思想引领、学生工作、科研学习、志愿服务等领域发光发热,以多维度的成长反哺社会与学校。二是书写闽宁协作的青春篇章。支教团以教育之力助力闽宁协作与乡村振兴,获得高度认可。开展公益项目,募集资金物资,资助贫困学生,推动支教学校升学率提升20%;项目事迹被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形成“西部支教热”的校园风气,项目获评“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20余项,成为闽宁协作的“青年名片”。三是创新高校思政实践新路径。坚持政治引领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支教实践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课堂;坚持全链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构建闭环体系,鼓励志愿者多元发展;坚持品牌建设与长效机制相统一,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支教模式;坚持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相统一,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新时代新征程,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厚植家国的情怀,在西部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三维协同·全链育人”模式,让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阵地,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0591-22866018

© 2023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