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我校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广泛开展特色产业帮扶、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学支教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意,以实干回应关切,以务实谨慎的作风,将智慧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一线。
- 01 -“赤脉承烽·云江绘绿”乡村振兴生态实践队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赤脉承烽·云江绘绿”乡村振兴生态实践队,深入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口社村,开展戏水点规划专项调研。通过多维度考察与系统分析,实践队精准把握了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为后续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实践队将深化方案,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着力打造优质戏水点,助推口社村文旅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 02 -“以礼启治,同心振乡”实践队
经济与管理学院“以礼启治,同心振乡”实践队深入福州市闽清县,探寻文化与治理双向驱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实践队走进古街古巷,踏访古厝古祠,调研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的古厝活化创新实践,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实地考察东桥镇、塔庄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切身感受科技创新与文化赋能对乡村产业升级带来的提质增效。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与福州大学闽清校友会共商校地合作新机制,并在闽清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青春聚力,治理同行”座谈会,为社区治理创新贡献智慧方案,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 03 -“闽江潮涌处,城乡共今时”乡村调研实践队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闽江潮涌处,城乡共今时”实践队深入平潭县斗魁村与友谊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斗魁村,实践队通过走访村民家庭、组织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村民流动、收入结构、土地利用及流转情况;在友谊村,实践队员们重点考察了百香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认真研习其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的现实经验。此次调研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斗魁村的传统保护与友谊村的创新探索,形成了城乡共进的生动图景。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留住乡愁,也要注入活力;既要立足本土资源,也要拥抱现代技术。未来,实践队将把调研成果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助力闽江两岸的城乡共荣。

- 04 -“数智御火,古桥新生”博士实践队
土木工程学院“数智御火,古桥新生”博士实践队以科技守护乡村文化根脉,激活振兴动能。实践队深入宁德屏南8个村落,对9座不同级别的国宝、省宝、县宝级廊桥进行全面“体检”。实践队员精准记录桥面板材质、廊屋风雨挡板形式等27类核心数据,厘清始建年代、失火经历等历史信息,摸清现有使用、交通状况及桥体现状,重点标注周围植被过密、消防设施不足、山墙布置隐患等风险点,推动廊桥保护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防护”。同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技术,对万安桥、千乘桥进行了高精度测绘,获取428万个点云数据,精准记录其精巧的榫卯结构和周边环境,形成了9份普查报告、2座廊桥BIM模型等丰硕成果,为后续保护和修复建立了详实的“数字档案”,赋能乡村振兴。

- 05 -“罗河拾光·青春印迹”实践队
至诚学院“罗河拾光·青春印迹”实践队赴江西贵溪罗河镇开展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在产业调研方面,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当地生态农场及森林食品产业链,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产业发展瓶颈;探访樟槎村,实地了解该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宅基地改革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的华丽蜕变;参观陈家村鹦鹉养殖基地,调研该综合产业模式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此外,队员们还探访当地非遗铜雕技艺与民俗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杨桥村创作马蹄丰收墙绘,设计产品包装与“小红马”IP及文创,运用创意设计赋能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从多维度为激活森林食品产业价值提供可行性建议。

- 06 -“赤岸溯源·乡遗筑梦”实践队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赤岸溯源·乡遗筑梦”实践队赴永泰县丹云乡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通过校地合作座谈会与当地政府共商发展路径,围绕村庄规划、文化保护等达成共识。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开展农村闲置住房问卷调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厝测绘,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建立数字档案,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实践期间,团队还参与健康义诊、推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深入田间考察中草药种植,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结合,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盛夏灼灼,步履不停。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始终涌动着青春的力量,激扬着担当的豪情。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智、专业之长、赤诚之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磨砺成长,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力量!福大学子们正以挺膺担当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中,持续贡献着澎湃的青春动能!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