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落下帷幕。福州大学大学辩论队代表福建省参赛,并与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世新大学等海峡两岸的15所高校的近80位辩手围绕多道辩题展开深度思辨。经激烈角逐,我校代表队荣获大陆高校第二名、团体第四名,创2014年以来福州大学在该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在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刘旭莹、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辞老师的带领下,由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浩然,经济与管理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钟凡,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苓晔,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生蒋思毅,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高亚岑组成的福州大学辩论队全力出征,以小组第一名,复赛第二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团体第四名,蒋浩然同学荣获优秀辩手称号。

荣耀之路,从无坦途 。每一座奖杯的光芒之下,都掩藏着一步步崎岖而坚韧的履痕。今年五月末,在第二十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福建省代表队选拔邀请赛上,由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浩然,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程书桦、2023级本科生王苓晔,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生蒋思毅,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高亚岑组成的福州大学代表队,荣获亚军。时隔四年重返海辩赛舞台,蒋浩然同学荣获优秀辩手称号。

从程书桦同学因毕业生身份无缘海辩赛的遗憾,到高强度的备赛走过的一路艰辛,再到最终荣获团体第四名的荣誉,福州大学学生辩论协会全程见证并支持着队员们的一路前行。上一次亮相海辩赛,是四年前;而上一次闯入决赛,已是遥远的十二年前。十二年的蛰伏与求索,从一次次遗憾退场,到如今再度沐浴荣光。这一路,写满了坚持的答案,也遍布过迷茫的荆棘。福大辩论人,终于走过了破茧成蝶、艰苦奋斗的十二年。

备赛:厚积薄发,蓄力以待
福州大学学生辩论协会、指导老师、毕业学长学姐们,共同成为了校队最坚实的后盾。在备赛的无数个日夜里,辩协成员们协同查阅资料,参与模辩;学长学姐们无私分享经验,查缺补漏;程书桦同学虽无法参赛,但依然和队友们并肩战斗,提供了在省赛结辩环节中一锤定音、奠定胜局的宝贵经验;于强、张书帏、王韦燃三位教练更是全情投入,帮助队员构建完整的论证框架和攻防体系,并对训练赛进行了完整的复盘。为了进行最充足的实战准备,在校内开展多轮模赛的基础上,辩协积极外联,与厦门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静宜大学及中兴大学等海峡两岸友校,密集开展高强度、高质量的模拟赛,校内外模拟赛练习多达三十场。这一场场交流赛不仅给队员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也构建了两岸青年学子“一家亲”的友好交流氛围。
战时:唇枪舌剑,锋芒展露
第一场 | 深入辨析 首战告捷
就青年发展的核心议题,“青年成长成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更重要/适应时代发展方向更重要”,台湾海洋大学与福州大学辩手展开激烈辩论。我方辩手站在反方立场,深入阐述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的辩证关系,呼吁青年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宝贵的青春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全队将赛前的思考与演练,有效地转化为了赛场上的优势,最终赢得了本场比赛的胜利。
第二场 | 前沿对话 展现思辨风采
本场辩题“AI技术应用将提高/削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聚焦于人工智能这一全球性、前沿性的科技议题,探讨其对青年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深刻影响。面对来自中兴大学的强劲对手,场上双方围绕AI的技术属性、创新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AI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激烈的攻防,充分展现了两岸青年对于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与深度思考。我方辩手站在反方立场,阐述在现状下部分学生不当使用AI,从而代替自主思考过程,呼吁对AI加以更多限制以保护大学生的思辨土壤。最终赢得第二场比赛,并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挺进复赛。
复赛 | 文化交锋 远见卓识
复赛辩题为“华语影视走向世界,重在弘扬传统文化还是融入全球市场”,此题不仅考验着辩手们的逻辑思辨,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深度对话。面对此关键赛程,我方辩手站在反方立场,深刻剖析了华语影视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认同与发展路径,强调只有通过融入全球市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向海外观众讲述。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和精准有力的反驳,我方队员展现了对文化传播策略的远见卓识,最终以大陆代表队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成功晋级,时隔十二年重返海辩赛决赛舞台。
决赛 | 终极对决 风貌展现
决赛赛场,我校辩论队迎战台北科技大学。本次辩题依然是“AI技术应用将提高/削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赛场上,双方辩手共同眺望一个被AI定义的未来,探寻AI究竟是创造力的“神之双翼”,还是吸引沉沦的“温柔陷阱”的答案,双方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辩题的深层思考。我方辩手站在正方立场,剖析AI技术出现之后对大学教育的有效帮助,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土壤,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我校辩论队荣获本次比赛团体第四名。

赛后:友好交流 情谊满溢
赛场上是棋逢对手,言辞交锋;赛场下是莫逆之交,煮茶论道。当唇枪舌剑的交锋归于平静,两岸青年的情谊便跨越赛场,悄然生长。我们畅谈的话题无远弗届:从辩术辩理的精妙,到风味小吃的琳琅各异;从学术探讨的深入浅出,到人间烟火的只道寻常。思想在每一次碰撞中绽放火花,情谊在每一次交流中深深扎根。我们欣然见证,这座沟通的桥梁,因思辨而灵动,因真诚而坚实。

本届赛事由中国科协支持,福建省科协、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6省(市、区)科协和福建省教育交流协会协办,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承办。未来,我校将持续积极参加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让友谊在思想的碰撞中愈发深厚,让青春的力量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长。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