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计算机学院】青年之声·遇“践”松溪|听吧!青年之声,去啊!扬帆计划

信息来源:

日期: 2022-07-20

浏览次数:

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进一步推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团百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青年学生中走深走实、学透学细、入脑入心入行,7月11日,福州大学“青年之声”理论宣讲实践队前往南平市松溪县,在松溪县县委大院礼堂举行第二场“青年之声”宣讲活动。此次宣讲面向从全国各地返乡或来到松溪县参加“扬帆计划”的各大高校近百名大学生。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青马班成员,2021级软件工程的卢雨纯同学以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平人的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出发,分享了亲身经历南平二十年巨大的社会变迁。她说,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恰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赋诗:“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如今,千千万万个中国青年正如千千万闪耀的群星,有着千千万不同的闪光点,我们参加“扬帆计划”,背起知识的行囊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入乡村、走入基层,由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以实际行动传播青年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图1 实践队队员卢雨纯同学宣讲)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的潘锦锋同学从科技创新对农村的影响出发,结合福建中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向大家传递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他认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同样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和青年一代的奋斗足迹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应有理想、敢担当、能作为,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活力,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目标,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图2 实践队队员潘锦锋宣讲)

“我有一个信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曾有一身份,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校青马理论宣讲团成员,福州大学抗疫先进个人,2021级计算机类的退伍大学生金晶同学向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她在军营和抗疫前线的故事——为了又快又好地搭起卫生帐篷,和其他五名女兵一起将600斤的帐篷反复搭设撤回十几次,实现了从20分钟到11分半的突破;为了最大程度减小伤员疼痛,在自己的手上反复进针、拔针几百次,直至双手扎的没有血管可用;主动请缨报名部队派出的医疗志愿队伍前往抗疫一线,在2天内完成上万人的核酸采集工作。“三下乡”结束后,她也将参与“扬帆计划”,回到家乡宁德市柘荣县担任团县委兼职副书记,在基层发光发热。金晶同学说,守边疆很酷,抗疫很酷,学习很酷,努力也很酷,我们这一代,必定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一代,我们这一代,将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用我们的力量谱写新的华章!

(图3 实践队队员金晶宣讲)

福州大学校青马班学员,学院2020级人工智能的陈黾杰同学讲述了自己多年担任团干部的经历,分享了身边两位通过“扬帆计划”到基层奉献青春热血的学姐故事,从这两天走访学习廖俊波故事和苏区精神,以及《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四部系统记述习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经历,结合预备党员的身份,抒发出我辈青年应“立足于岗位实际,奋斗于平凡点滴”的感悟。他说,能在这片“奋斗的土地”以“扬帆计划”和“三下乡”的方式走入基层,对于大家而言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希望自己能与大家一起,在实践的岗位上担当使命、锻炼自我,一道探寻共产党人伟大奋斗精神的真谛。

(图4 实践队队员陈黾杰宣讲)

本次“青年之声”理论宣讲活动,计算机青年充分展现了个人发展的多样性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显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宣讲者们立足个人感悟与实践经历,告诉大家:“青年”一词是拥有青春、绽放青春的名词,更是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动词。

(图5 实践队全体队员朗诵《筑梦在基层》)

活动在福州大学“青年之声”理论宣讲实践队全体队员深情朗诵的《筑梦在基层》中圆满结束。即将在松溪县县委组织部实习的福州大学2021级李彤同学在作为松溪县“扬帆计划”出征仪式代表的发言中谈到:“今天听了福州大学‘青年之声’理论宣讲实践队在松溪的宣讲,我对我的家乡深感骄傲。刚脱下戎装的同学,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诉说着一颗从基层加速祖国发展的赤诚之心;有的同学更从科技的角度去看家乡的发展……有着这样一群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助力松溪县的建设与发展,让我更加坚信,“扬帆计划”下我的家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供稿:计算机学院  福州大学“青年之声”实践队)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0591-22866018

© 2023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