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闽西红潮·碧水先锋”实践队深入基层,以“守护幸福河湖,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深入闽西山区,以“河小禹”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支教宣讲、调研献策等实践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投身河湖资源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爱心支教,书写乡村环保教育新篇章
“闽西红潮·碧水先锋”实践队在永定二中开展多元教育活动,创新融合生态美育、学习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在环保布袋彩绘课上,孩子们通过掌印创作与绘画,在艺术体验中深化节水护绿意识;经验座谈会上,队员分享选科策略与错题整理技巧,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激发学习动力。廉政教育采用情景模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廉洁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则结合抗战精神与时代使命,强化民族认同。
永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江小敏对此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认为在提升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能力、明晰未来规划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实践基地的揭牌,让“人才共享、专业共进、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四共理念”落地生根。福州大学将与胡文虎实验小学携手,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红色领航,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队走进红色场馆,赓续红色血脉,体悟荣光使命。实践队在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领悟客家“团结进取、崇文重教”的精神,感受土楼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智慧;在中央红色交通纪念馆,被3000公里红色交通线震撼,体悟“使命必达”与守护河湖的共通信念;在武平刘亚楼将军纪念馆和客家历史博物馆,汲取闽西奋斗基因,将红色记忆转化为前行力量。活动深化了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

产教融合,在产业一线读懂环保未来
实践队走进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龙岩水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地,从电控装备制造到固废处理流程,队员们在访企拓岗中体验了生动的产业认知课。同时开展“产学研协同”座谈会,校企双方围绕实习基地建设等展开讨论,队员们明白环保是需要技术、产业、人才协同的系统工程。

科技赋能,智慧水利的护水新篇章
实践队深入龙岩市永定区,开展河湖保护科普调研活动。队员们沿河滨路排查排污口标识,运用水质监测APP实时记录河水状况,并向沿岸居民普及护河知识,助力河湖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为深化校地协作,实践队与永定区水利局(河长办)联合举办了“我与河长面对面”主题座谈会。双方聚焦“幸福河湖建设”,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共识,有效链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
实践期间,福州大学与永定区龙湖保护与发展中心正式共建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校方表示将组织师生围绕蓝藻防控等课题开展研究;实践队员也汇报了前期水质监测成果,为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队员们还实地探访生态浮岛,亲身体验“贝鱼水菌草一体化”净水体系的成效,并采集水样进行分析。在武平县智慧水利管理中心,大家动手操作无人机巡河、体验智能水阀调控,深刻感受科技赋能水利管理的变革力量。
校青马学员更是开展“幸福河湖”专题宣讲,录制青马学员视频,同时面向当地社区、乡村,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活动。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点亮乡土未来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实践队于“我有青山”主题馆探寻林下经济模式,学习捷文村“敢为人先”的林改精神;在五里村零碳会客厅,见识水稻田碳减排等振兴项目。队员们不仅深入观察,更积极行动:在水墨阳民基地为电商助农建言献策,在象洞镇百香果基地策划“百香果+文旅”推广方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以青春力量助力闽西生态发展,不断深化支教与护水行动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实践成果覆盖范围,携手当地群众共同绘就闽西生态保护与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