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9月24日,物信学院于福州大学铜盘校区科报厅B举行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实践在行动,归来话成长”。

这次的分享会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由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三下乡实践队以及相关项目、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社会实践经历的分享;接下来是实习实践的风采展示;最后是为新生准备的德育政策细致解读。
在志愿服务与专项实践分享环节,由物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讲人倪玲清同学演讲,物信青协秉持志愿服务精神,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无论是“敬老于行”还是“青木课堂”支教活动,都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义务维修队主讲人黄安琪同学则回顾了这支拥有45年历史的特色队伍在2023年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的奋进历程。

志愿服务播千里,不限于校园周边,也可以跨越山河。研支队代表团陈锐、王云浩等奔向西部,将知识播撒在乡野田间,将汗水挥洒在基层一线,用专业知识为当地学生打开看世界的窗口,也在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志愿服务中实现了与学生的双向温暖与成长。

活动的核心部分是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的成果展示。今年,物信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主题,组建了6支实践队。
首先是福州大学“番薯之路·海洋寻兴”乡土调研实践队。“耕海承薯脉,数智振乡邦”专项实践队代表庄泽一同学讲述了队成员暑期探索多地的由陈振龙自吕宋引入福建、推广全国的历史脉络。探索“海洋文化+农业记忆”的融合路径,展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力量对乡村振兴与海洋文化传承的担当。

“云霓畲影,数职鼎新”实践队代表人黄紫煊讲述深入实践队暑期赴福建罗源、霞浦开展社会实践,走访畲族村落、参观霞浦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学习“四下基层”精神,参访霞浦核电公司,感受科技与绿色的融合。实践队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助力畲族文化传播,将专业所学与服务基层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下乡”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红土寻遗韵,数智谱新章”实践队的队长陈学烨汇报赴泰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直播推广非遗、AR活化红色历史、电商助农销售特产等方式,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实践不仅助力当地文化与经济焕发新生,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提升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禹见闽水,红绿寻源”实践队代表陈子禾汇报赴武夷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调研智慧河长制、参与净滩行动,参观革命纪念馆进行红色教育,并通过“青木课堂”为青少年开展生态科普。活动融合环保实践与精神传承,展现了青年学子守护绿水青山、担当时代青年责任的行动力。

此外,物信学院学子杨焜通过“好年华·聚福州”项目,在晋安团区委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运用专业知识为社区儿童带来趣味科学实验,参与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筹备,并掌握了新媒体运营等实践技能。此次基层锻炼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的青春风采。

最后,王凯彬同学进行物信学院德育内容分享,从德育介绍,德育文件解读,德育录入流程解读三方面切入,详细地解读了物信学院德育政策。

大学社会实践是青年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知,转化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载体,核心在于实现从“学”到“用”的深度跨越。本次分享会系统展示了物信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为不同实践团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为新生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实践启蒙课。活动以实践队代表合影留念圆满结束。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