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战略背景下,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见浦城·红旅数传”研究生实践队赴南平市浦城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作为福建最大产粮县,浦城县每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以上,其中,优良水稻的培育和引进、再生稻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持续推动了全国水稻产业的协同发展。7月6日中午,“东方神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莅临慰问实践队师生并指导实践活动。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三强、教授骈文景、团委书记牛秋月、团委副书记唐丽萍及学院本硕博20余位实践队成员共同参与。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更觉一碗米饭之珍贵。”谢华安院士以亲身经历为引,深情回顾了从普通农学院学生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心路与难忘经历。他特别提到,袁隆平院士带领全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成功培育了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大幅提升了中国水稻产量,打响了乡村振兴的第一枪。然而,第一代杂交水稻在抗病性和留种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在此基础上,第二代杂交水稻的技术突破尤为关键。谢华安院士带领团队积极践行太空育种,通过高精控、微重力、高能粒子等现代技术手段,筛选优秀变异品种,推广面积达几千万亩。目前,团队致力于培育耐储存,益健康的新型杂交稻,同步扩展玉米、花生等常见作物育种,旨在让人民群众不仅能够“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此外,谢华安院士对实践队成员提出殷切期望: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筑牢学术根基;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脚踏实地做事;三要秉持团队精神,以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青年姿态,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一颗颗优质稻种的背后,凝结着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每一项育种技术的突破,都是科研智慧薪火相传的成果。谢华安院士的亲临指导,让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以谢华安院士为榜样,熟练应用专业知识,在实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实践之桨,扬乡村振兴之帆。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