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乡村人才培育、文化繁荣、产业发展,7月8日,福州大学“红土闽西艺脉传,客韵红心筑梦章”实践队继续在福建龙岩永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红歌启智培新苗,艺教传情展活力
7月8日上午,红歌教学组成员到抚市中心小学巩固前一天教学成果。林瑶、邱雨欣进行《歌唱祖国》合唱曲目的复习教学,带领大家回顾歌曲的旋律与歌词,还着重强调演唱时的情感投入和气息运用。林瑶穿梭队列间,细致指导各声部的配合与音准;邱雨欣通过生动示范,引导孩子们理解歌词中的爱国情怀,让铿锵旋律承载真挚情感。
朗诵课堂上,彭雯琪以生动示范和细致指导,引领孩子们感受文字韵律之美。她耐心纠正发音、体态,鼓励孩子们用声音传递情感,稚嫩的童声在抑扬顿挫间逐渐展露自信光芒。
下午,合唱排练现场气氛热烈,符莎、李金峰、陈美璇默契配合,指导孩子们演绎经典歌曲《红歌唱得满天红》。从分声部练习到整体融合,激昂的旋律在一次次练习中愈加整齐嘹亮。陈美璇针对有潜力的孩子进行独唱曲目的一对一辅导,精准提升其演唱技巧;张芷华则在舞蹈教室悉心指导,从基础动作到队形编排,手把手带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李金峰也投入独唱教学,挖掘孩子们声音中的独特潜力。
活动期间,人文学院党委赵燕松副书记亲临实践现场,关切询问课程进展,对红歌教学组成员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勉励大家以艺术浸润童心,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探楼寻韵承文脉,溯史传薪续华章
7月8日,红色文化与文旅调研组前往抚市镇新民村,聚焦土楼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实地调研。
上午,新民村负责人黄新榕带领组员到新民村调研永隆昌楼等土楼。永隆昌楼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最高楼”,是客家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主楼“福盛楼”高5层半,外观宏伟壮丽。外墙搭起一米多的地基,由石材、木材等组成,不易坍塌,可抵御洪水;其上生土、沙石等加以糯米、红糖等黏性材料,尽管偶有脱落,但仍可保持百年不倒。内里雕梁画栋,精工细作,古朴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建筑群由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府第式土楼和方楼组成,楼与楼间呈45度角,规模庞大,四通八达,楼中有楼,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一个“小迷宫”。



楼内共28副对联,镌刻工整,内容与“福盛楼”“福善楼”等楼名两相呼应,融德、善、孝等积极寓意与文采于一体,彰显丰富的文化底蕴。调研中,负责人还指出,土楼维护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社会土楼空间利用率低、开发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需持续投入,让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
访企探农寻富路,联村兴业拓新途
7月8日,产业调研组在指导老师齐朝阳的带领下先后走进蝴蝶兰基地、龙岩市永隆竹炭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聚焦“村企联动”模式下的乡村共富实践,深入探寻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实践队队员与指导老师齐朝阳在蝴蝶兰基地负责人的引导下,走进蝴蝶兰培育大棚。棚内温度调控适宜,17个品种的蝴蝶兰幼苗整齐排列,长势良好。据负责人介绍,基地内每株蝴蝶兰均采用水草培育,催花期需将室内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精细化的培育要求使得生产及养护成本较高,进而导致产品售价相对偏高。据悉,该基地依托抚市镇党委牵头的村企共建模式,目前已有6个村通过投资入股参与其中,为当地花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过,基地当前仍面临销售渠道较窄、运输难度大等现实问题,亟需通过优化销售策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进一步实现增收减损。


随后,实践队一行来到“再贷款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龙岩市永隆竹炭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林业产业为主的企业,该公司拥有规模化厂区及成熟生产线,原料来自当地农户种植的毛竹,在实现年产千吨机制竹炭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耗。目前,公司已为周边近7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员外流问题。但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近两年来工厂经济效益略显低迷,如何在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成为企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观宫览俗溯根脉,思护寻活化良方
7月8日下午,社前村书记赖镇显带领红色文化与文旅调研组及产业调研组成员前往社前村天后宫参观调研。该宫由清末经营条丝烟业鼎盛一时的赖氏先民捐建,青瓦粉墙,飞檐塑像,瓷龙盘脊,殿奉妈祖,古柏苍然。它是昔日赖氏商通四海、心系游子的历史见证,也是凝聚乡情、承载信仰的庄严圣迹。

参观天后宫途中,赖镇显书记向队员介绍该地走古事魁星文化。作为抚市元宵狂欢的核心,“走古事”以天后宫为起点,对应宗祠为终点,“魁星点斗”在整个仪式中首尾呼应。相传魁星主掌科举文运,其扮演者身着金线勾边的华服,在天后宫行祭祖、点斗仪式,寄托着乡民对文运昌隆、人才辈出的深切祈愿。这一源于乾隆年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古老民俗,至今仍由乡民倾情演绎,活力盎然。
赖镇显书记还带领队员参观了一座已不再投入使用的破败土楼。他指出,永定目前有约80座土楼,但可能只有8座土楼仍有微弱的居住功能,绝大多数土楼都在岁月的侵蚀与累年的漠视中走向荒芜。这些曾经承载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化地标,如今正面临着无声消逝的危险,探寻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迫在眉睫。

从童声琅琅的教室到恢弘沧桑的土楼,从生机勃勃的产业基地到承载乡愁的天后宫,福大学子深入闽西土地,以艺术播种希望,用脚步丈量文化,凭智慧探寻发展,为乡村带去美育滋养与振兴思路,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厚植了乡土情怀。实践队将持续探索文化“富矿”路径,激活产业动能,为红土地注入更加澎湃的发展活力。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