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大地,山高水长。红色文化熔铸光荣历史文脉,数字科技驱动乡村振兴浪潮,千年历史孕育独特风土人情。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见浦城·红旅数传”研究生实践队走进南平市浦城县、建阳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红土非遗新韵·浦城乡村焕彩”为核心,以数字化思维为指引,通过多维实践路径深入调研:交流座谈中,详细了解当地发展实况,聚焦问题研讨解决方案;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调查当地数字化场馆发展进程与前景;走访当地居民,详细记录基层发展变迁;借直播带货等融媒体手段,全景展现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在闽北大地上留下了探寻红色基因、乡村振兴、传承千年文脉的青春足迹。

在红色传承中筑牢信仰之基
队员们走进浦城县中央苏区纪念馆、匡山革命老区,学习浦城苏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感悟先辈们在抗日救亡艰苦岁月中的斗争精神,重温入党誓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廖俊波家风家教展示馆,队员们深入领会廖俊波同志“齐家治国”的崇高理想,与参与“青年实干家计划”的人大博士生共同探索“廖俊波精神”实践路径;在寒泉精舍,借助VR技术与AI互动打破时空壁垒,以数字化演绎,溯源朱子的“凯风寒泉之思”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情怀的历史脉络。红色基因与传统智慧的古今对话,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传承,让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更让领袖精神的传承,化作投身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的行动指引。


在乡村振兴中汲取奋进之力
从谢华安院士团队指导的再生稻科技小院,目睹科技赋能农业增产增效的“浦城模式”,见证“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汲取农业科技工作背后的无限智慧;到富岭镇返乡创业共富工坊,探寻其汇聚“三乡人”合力、搭建新时代共富桥梁的奥秘,访谈回乡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聆听其热爱故土、返乡创业的动人故事;再到双同村“1+1”乡村旅游示范带,队员们深入乡间、品尝农家菜肴,沉浸式体验闽北乡村多产业融合的鲜活实践;走进殿下村,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探索“三稻”统筹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队员们还借助直播镜头,向观众展示稻浪风光、介绍种植育种优势、呈现当地特色建筑、讲述村民致富故事,与大家一同感受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在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中,以“数传”之力奏响青春助农华章,续写闽北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在文化创新中延续千年文脉
队员们沉浸式体验浦城县博物馆的裸眼3D、交互式触控技术,感受文化遗产活化呈现与历史场景精准还原;参观范迪安美术馆中的现代艺术作品,采访到馆游客,收集美术馆建设意见,助力美育阵地建设;在殿基村考古基地考察当地考古实际情况,探寻殿基村历史根源;在非遗文创中心,剪纸的细腻刀工、闽派古琴的悠悠雅韵、青白瓷工艺品的温润外形,尽显闽北人民技艺传承中所蕴含的勤劳与智慧。镜头前,队员们学习体验剪纸技艺,以青春巧思裁出传承心意;分享浦城剪纸‘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等独特韵味;同步拍摄非遗传承短视频,让古老技艺在数字化融媒平台生动传播。科技与传统碰撞交融,千年文脉在守正创新中,正以青春可感的方式焕发新生。

实践队指导老师骈文景老师表示,希望借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三者融合实践,让学生们在走访乡野中真切体悟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受访队员坦言,以谢华安院士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们深耕科研,不仅填补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沟壑,更让大家深刻理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未来,福大经管学子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此次实践中,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浦城团县委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双方未来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化合作奠定基础。实践队员们借助相机镜头、数字化媒体,将闽北地区的红色底蕴、产业活力、文化魅力,鲜活呈现在数字平台之上。闽北之行虽暂告段落,但闽北大地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发挥经管学科优势,以青春力量助力红色精神传承、乡村振兴实践与传统文化创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于数字化新时代中挺膺担当。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