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山风裹挟着清香掠过田埂,当鲜嫩的茶芽在指尖轻轻舒展,一抹青绿不仅晕染开千年的茶韵,更牵起了一串散落乡野的非遗密码。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矜探茶·寻遗之旅”实践队赴福州、漳浦、武夷山等地,探寻一片叶子是如何从山间走进杯盏,一门技艺是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新篇。
采茶青 制茶韵
走进漳州市漳浦县天福茶园,队员们戴上宽边斗笠,接过竹编茶篓,跟着经验丰富的讲解员穿梭在丛丛茶垄之间。“要采一芽二叶,指尖得轻,不能捏碎了芽头的绒毛”,讲解员的声音传来,队员们俯身,指尖小心翼翼地捏住嫩芽根部,轻轻一提,带着晨露的鲜叶便落入茶篓,掌心很快沾染上叶片的清香。

茶园旁的炒茶坊里,鲜叶入锅,队员们快速翻炒。高温让叶片瞬间失水,从鲜亮翠绿转为暗绿,空气中弥漫着青涩鲜活的气息。茶农不时提醒:“火候要稳,翻得要匀,不然叶子容易焦”。揉捻时,温热茶叶在掌心搓揉挤压,叶脉渐碎,茶香随汁液渗出愈浓。队员轮流上手,手臂酸麻便换人,直至茶叶成紧结条索,共证蜕变。
从採摘、炒青到揉捻,短短几个步骤,汗水浸湿衣衫,手掌沾着茶渍,队员们在一步步实践中,触摸到茶文化的肌理。这不仅是学技艺,更是用双手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古老茶韵在青春的掌心,焕发新的生机。
观茶艺 辨三国
踏入天福茶博物院,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了解中日韩三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历史悠久,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到明清泡茶,技法随时代演变,始终尊重茶叶本味。队员们观看功夫茶演示,见茶艺师持壶沿杯壁注水,茶叶舒展、茶汤色泽渐深,韵味十足。日本茶道重仪式,严谨且专注,茶室、茶具皆有规范,抹茶演示行云流水藏章法,显“细微见匠心”。韩国茶礼则带儒家印记, “三道茶”流程与素雅茶具尽显敬意,茶艺师着韩服,动作舒缓伴问候,茶香含暖意,传“以茶传情”之温度。

实践结束前,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在茶博物院的所见所学,决定用画笔记录下中日韩三国茶文化的异同。大家分工协作,勾勒三国茶具、描绘茶道场景并标注差异。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将精心制作的三国茶艺对比图赠与天福山庄作留念。
舞木偶 牵两岸
来到闽台民俗馆的非遗体验区,提线木偶传承人林师傅的指尖刚拨动丝线,木偶“小生”便迈出灵动台步。实践队员接过丝线时手心微汗,在师傅指导下,尝试让木偶完成“抖袖”动作。“你看这丝线的松紧,两岸师傅都讲究'三分劲留余韵'。”师傅指着木偶水袖,“台湾宜兰的木偶戏班来交流时,他们的'云手'动作和我们的谱子,差不过半寸弧度。”当实践队员终于让木偶转出完整的圆场步,线尾的震颤顺着掌心蔓延,仿佛触到了两岸匠人共守的文化脉搏。

刻匠心 传香凝
实践队来到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观赏了作为福州标志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在方寸之间下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否则这块石头就废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队员体会到一刀一刻间所蕴含坚守与传承。随后,在福州冷凝合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卫平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完成冷凝合香炼泥、醒泥、塑形等工序。在指导中,陈卫平传承人讲述了自己传承创新传统冷凝合香的探索,手中的香佩逐渐成形,队员们体会到的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更是在新时代中非遗创新的必要性。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技艺的研学,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从茶园里指尖轻捻的嫩芽,到炒茶坊中掌心揉捻的温度,实践队队员们触摸到的是千年茶脉的生生不息;从木偶戏台的千年演绎,到合香工坊的匠心凝练,见证了传统与创新的交响共鸣。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