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植家国情怀,铸牢爱国主义精神,探寻母亲河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精心组建的“豫见红色·黄河新章”实践队,深入中原腹地郑州,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黄河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黄河博物馆:追寻黄河记忆,感悟治河精神
实践队首站抵达郑州黄河博物馆。这座承载着黄河厚重历史的殿堂,以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向队员们讲述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与治河智慧。在黄河流域沙盘模型前,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黄河之上,亲眼见证了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波澜壮阔; 土壤样本展台则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黄河“水少沙多”的严峻现实,以及历代治河人面对这一挑战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从古代的“束水攻沙”到现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黄河宁,天下平”的深刻内涵,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守护黄河、传承治河精神的决心。

河南博物馆:解码中原文明,注入文化动能
实践队走进河南博物馆,在“汉代建筑”展区,队员们惊叹于古人的营造技艺之精湛,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建筑模型,仿佛 在诉说着中原大地的辉煌历史;在“其他窑口”展区,他们则解码了中原陶瓷业的传承与创新,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不仅展示了中原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重要地位。通过与讲解员的深入互动,队员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原文明的发展脉络,也为他们后续的文化探索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郑州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斗力量
实践队参观了郑州二七纪念堂与二七纪念塔。在二七纪念堂,队员们通过斑驳的罢工照片、泛黄的《郑州分工会名册》等展品,重温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峥嵘岁月;在二七纪念塔,他们沿着10个展厅的参观脉络,深度领悟了二七精神的内涵。林祥谦烈士“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铮铮誓言,让每一位队员深受震撼。

中原烈士纪念馆与郑州烈士陵园:追寻红色血脉,淬炼青春精神
实践队走进中原烈士纪念馆与郑州烈士陵园,在纪念馆内,队员们通过工人运动历史展区、土地革命战争展区以及烈士事迹陈列区等展区,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都让他们深受触动。在烈士陵园,队员们向长眠于此的英雄深深鞠躬,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与缅怀。这一刻,他们仿佛与先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

郑州美术馆新馆:感悟艺术魅力,赋能文化振兴
实践队走进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展了一次以“感悟艺术魅力,赋能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美术馆内,队员们欣赏了精美的画作与独特的雕塑,感受了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色与时代精神。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振兴的 深刻思考。同时,实践队还与长安大学实践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各自在“三下乡”活动中的经验与思考。这次交流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为他们未来的文化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次“豫见红色·黄河新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更激发了他们为家乡发展、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与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根植黄河文化,赓续红色薪火,用知识与行动守护大河安澜。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激昂的青春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