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物信学院“云霓畲影·数智鼎新”实践队实践纪实

信息来源:

日期: 2025-08-25

浏览次数:

来源

为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瑰宝,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福州大学物信学院“云霓畲影·数智鼎新”实践队赴福州罗源、宁德霞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文化体验、专题访谈等形式,探寻畲族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路径,为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贡献青年智慧。

4E7F5


【福州罗源——探寻畲族文化印记,奠定红畲融合基础】

实践队来到有“畲族之乡”美誉的福州市罗源县。在罗源畲族文化区,以“活态博物馆”的形式1:1还原的畲族传统村落格局,彰显着畲族人民的生活智慧;罗源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生动展现畲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为实践队后续探寻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学习“四下基层”精神,见证“红色+畲族”融合实践】

带着对畲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实践队来到了宁德市霞浦县。这里不仅是闽东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也是畲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之地。

在“四下基层”主题展览馆,实践队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图片和实物展示,深入学习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闽东革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展览特别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畲族群众的深切关怀。


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创新打造的“红色精神+畲族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这一实践既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又赋予畲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地将红色资源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解码畲族历史活化石,对话小说歌传承人】

实践队来到被誉为“畲族历史活化石”的半月里村,在古朴庄重的雷氏宗祠内,历经沧桑的碑刻与匾额静静诉说着畲族家族千年的迁徙史诗,犹如一部镌刻在时光里的立体史书,为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而在畲族历史馆,一件件浸润岁月痕迹的民俗器物渐次呈现——从厚重质朴的农耕器具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完整地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生产智慧与生活美学,生动勾勒出这个山地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图景。

3C83B


实践队员采访了畲族小说歌传承人雷国胜老师。雷老师用沧桑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现场演示了小说歌的演唱,悠扬的旋律仿佛诉说着畲族千年的迁徙史诗。在谈到小说歌的传承时,雷老师提到“留住人的故事,才能留住文化的灵魂”, 这位"守艺人"用毕生热忱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让鲜活的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体验非遗文化魅力,聆听乡村振兴故事】

实践队走进了白露坑村、水门畲族乡等聚居村落,亲身体验畲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白露坑村,实践队员参与了畲族小说歌学唱活动,不仅学习了独特的唱腔韵律,更深刻感受到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承载的畲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木偶戏表演体验以其精巧的造型设计和生动的舞台表现,展示了畲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这种将民间技艺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的表演形式,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

在水门畲族乡,实践队队员们有幸拜访了男绣传承人。这项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独特技艺,以其精美的几何纹样和繁复的针法工艺,展现了畲族文化的独特审美。男绣的一针一线,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纹样,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在茶岗村,实践队队员们有幸聆听兰贤唐书记讲述茶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特色白茶,以醇厚茶香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精准落地的扶持政策,则用生态底色擦亮了村庄的“新颜值”。从兰书记眼中闪烁的光芒里,我们清晰望见一代又一代青年归乡建乡、扎根发展的滚烫热情,更触到乡村振兴路上薪火相传的坚定决心。

本次实践之旅,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畲族文化的瑰丽多姿与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未来,实践队队员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赋能,让民族瑰宝在青年一代的接力守护中永葆生机,让红色基因在创新发展中绽放时代光芒。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0591-22866018

© 2023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