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了无比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与情感纽带。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离不开广大侨胞的努力。而春节也连接着“华侨”与“侨乡”,彰显出华侨华人浓厚的家国情怀。
1月18日至24日,福州大学“‘侨’见时岁盛兴,节连四海同情”实践队前往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区等著名侨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侨务”观念的同时,深入探索侨乡文化中春节文化的深刻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由11名师生组成,福州大学法学院团委副书记李丹红老师作为队伍指导老师。

探场馆,春色满园,追寻侨乡印记
福清,又称“玉融”,是福州南部的沿海县市、近代著名的侨乡。初入福清,实践队率先前往福清市侨乡博物馆进行参观,感悟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侨乡博物馆馆长毛胤云的介绍下,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了福清的华人华侨史,深刻感受到了春节文化承载的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参观后,实践队同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清市侨乡博物馆、福清市文化宫相关负责人开展交流座谈,探讨侨乡文化中独特的春节文化习俗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的保护路径。在交流中,实践队了解了“踩街”“板凳灯龙”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春节文化习俗,揭开了侨乡独特“年味”的神秘面纱。




联侨心,春雨润物,维护侨胞权益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以法科学子的专业视角,重点聚焦华侨华人春节返乡的权益保护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首先前往福清市高山镇,同高山镇司法所副所长郭敏就“法治护航侨胞权益”与基层普法经验展开交流,并携手开展普法活动,为侨胞侨眷普及涉侨法律相关知识,增强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


此外,实践队前往福清市宏路侨联开展交流座谈,并在宏路侨联主席陈行贵的带领下参观了宏路侨联侨情馆,认真聆听了华人华侨报效祖国、情系家乡的动人故事,重温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大侨务”观念的孕育实践、传承发展历程。随后,实践队前往福清市人民检察院“检侨联络站”,深入了解了检察办案人员针对侨务法治工作的创新做法,积极探索涉侨法律纠纷的解决路径。



贺新岁,春归侨乡,感受年俗风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实践队深入各基层侨乡,同归国华人华侨、归侨侨眷一同迎接新春佳节,亲身实地体验侨乡浓厚的春节氛围。在福清市高山镇凤岗社区,队员们与福清市书协、高山镇文化站一同书写春联、准备丰厚的春节年货,为侨民送上了满满的新春祝福。




实践队还前往马尾区白眉村,感受了春节将至时侨乡浓厚的新春氛围,并同当地的村民深度互动,感受了侨乡侨民的热情好客与喜迎新春的欢乐,在喜庆祥和中深刻体会了侨乡年俗中蕴含的团圆、和谐的内涵。同时,实践队参观了当地的白眉侨批文创园,在园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了一张张侨批背后隐藏的往事,在一封封远渡重洋的“家书”中感受了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与桑梓情深。


侨乡中的新春佳节,蕴含着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牵挂,以及绵绵不尽的思乡爱乡之情。而对于海外侨胞而言,春节的意义和内涵也更加深刻,象征着魂牵梦萦的家乡、心中久久牵挂的祖国。
此次实践队赴侨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春节文化背后的爱国情怀,理解了蕴含在侨乡春节背后“番客侨胞”心系祖国的赤子之情,在躬行践履中,用青年脚步丈量八闽大地,为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民族认同感贡献了福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一审:林箫、二审:史津萌、三审:叶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