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丨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实践纪实

信息来源:

日期: 2025-08-15

浏览次数:

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对特殊群体高度关怀的号召,深入探索特殊儿童教育需求、拓展青年志愿服务外延,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带队老师张健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初走进福建省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第十四次在这里开启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

 行前,实践队特别邀请队伍指导老师张炎琳老师为新一届队员进行队情队史培训,增强实践队队员对实践活动的深度了解,明确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同时,实践队队员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部署,明晰各小组任务分工。

教育下乡,青春引航

 特殊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与发展始终是亟需被关注和完善的重要议题。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的要求,实践队与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签署共建协议,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公益创业实践基地。带动一批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为特殊儿童带去知识教育与情感帮扶。

 在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坚持“一对一帮扶”模式,确保每一位特殊儿童由一名实践队队员长期陪伴,实现对不同背景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陪伴与引导,有效解决特殊儿童的情感需求,满足其社会性沟通需要。

 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中,实践队队员经过层层审课,精心准备了“德育润根”、“智育启思”、“体育强身”、“美育怡情”、“劳动育能”、“社会融通”、“生涯规划”七类系列课程,涵盖特殊儿童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情景演绎、游戏互动等课堂模式也有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让特殊儿童在与实践队队员的交流互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在教育下乡的过程中,用青春力量助力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响应党对弱势群体高度关怀的号召。

24B6FB


童心无声,爱意流转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状况,跟踪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实践队在夏令营期间设立“小手拉大手”心理档案。从“课堂状态”“行为表现”“表现亮点”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记录特殊儿童的每日状况,并总结阐述其在夏令营期间的成长变化。

 通过两周的亲笔记录,实践队员切实感受到特殊儿童在短期内的行为变化与性格发展,体会到其身体潜能的激发和职业可能的拓展。当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特殊儿童生存的另一种可能性,实践活动也在悄然中拓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延,实现特殊儿童与实践队员的共同成长与双向滋养。

AC15B


志愿与共,久久为功

 怀着一颗赤忱心来,带着满怀爱意离开。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坚持特教服务事业十四载,实践队员始终遵循“平等、友善”的价值理念,结合不同特殊儿童的背景与特点,通过课堂引领、课后沟通、生涯规划等方式,利用为期两周的夏令营引导特殊儿童的价值形成与性格塑造,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性公益帮扶之间起到过渡作用,为孩子们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帮扶。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表示,她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在夏令营期间的变化,有的孩子甚至在实践队服务的过程中成功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从事相应的工作。未来,实践队也会坚持特教服务的初心,在支教事业中实现实践队队员与特殊儿童的双向滋养和共同成长。

DEB90


 “青春不畏惧,特教不停歇”。青春坚守十四载,爱意流转共成长,实践队秉持初心,坚持用心拥抱每一个不同的生命,用爱托举每一个特别的梦想。在与特殊儿童的交流互动中体悟青年学子的社会使命与投身社会的价值感,不断探寻特殊教育的多样性与特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十四届队员代代相接,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融合理、工、文、法等不同学科特色,打造出“匠心筑梦”公益创业、“益智数学”专项课程等一系列品牌项目,连续十四年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常态化志愿帮扶,为特殊儿童带去情感陪伴与教育支持,在与特殊儿童的双向滋养中共话青春力量。

608006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0591-22866018

© 2023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