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潮涌闽南承文韵 聚力振兴践初心”实践队于福建泉州集结。实践队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经管多学科融合,闽南多文化探究”的团队特色,深入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与发展地考察溯源、躬身实践。
惠女风情承古韵 崇武鸿图绘振兴

在泉州惠安,实践队首先走进位于大岞村的惠女风情园。这里的惠女风俗馆内展示着从清代至今惠安女服饰演变的珍贵实物,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队员们聆听讲解员诉说惠安女的故事,了解到每一件传统物品的前世今生,深刻感受到惠女文化的历史流变。

为了更切身地感受惠女文化的魅力,队员还试穿了惠女服饰。这些服饰不仅具有美观性,更具备极高的实用功能。这种将实用性与美观性完美融合的设计,让队员们对惠安女的智慧和创造力赞叹不已。队员们认识到,惠女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扮,它承载着惠安女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是勤劳坚韧、质朴乐观的惠女精神的外在体现。

队员们还走进泉州崇武古城,探寻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讲解员的讲解下,队员们认识到这些历史悠久的岩雕是历史与艺术的充分交融,这些巍峨连绵的城墙是保家卫国精神的物质载体,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卫国忠烈的景仰油然而生。

守正创新簪花行 家国情深华侨心

在泉州蟳埔村,实践队前往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拜访黄晨老师。黄晨老师是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在服饰店内部,实践队员们观摩黄晨老师现场手工制作传统腰包,并与之展开相关的访谈对话。交流完毕后,队员们集体在店内体验传统簪花,沉浸式感受了当地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情。


在晋江梧林古村,队员们参观了朝东宅、德龙建筑群、枪楼等闽南特色传统建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领略了侨批们蕴含在门楣堂号中的深沉家国情,并通过观看了灯光舞剧“侨批往事”演出,进一步深化了对南洋文化与华侨乡愁的时代认知。

在梧林,南洋风格的小娘惹服饰体验店随处可见,队员们有幸考察到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并与传承人交流访谈。在传承人展示手艺时,队员们或踊跃试穿,或认真聆听,不仅学习了传统服饰文化,更理解了娘惹服饰“一针寄闽南,一线连南洋”的历史底蕴。


古今相汇求新机 文经融合助振兴

在晋江,实践队来到草庵寺,近距离观察古迹遗址摩尼光佛石刻。通过讲解员的讲述,队员们了解摩尼教的起源与发展,感受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在摩尼教教义中感悟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

在安海,实践队来到兆泰1988文创园的金砖文化传媒公司进行参观,在这里,队员们深入调研了金砖公司设计制作的剪纸花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融合而赞叹不已。队员们还与金砖文化的创始人陈丽真女士进行交流访谈,陈总向队员们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思路以及主推的文创产品,交流中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非遗经济发展提供方向。


实践队还走进安平桥文化公园,走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的安平桥,在发送垃圾分类宣传传单的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思考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新时代保护形式。

结语
“闽南文化对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推动着闽南人向前的步伐。”在本次实践中,实践队见证了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与开放性,在体验特色民俗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了非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在考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中更深度地探寻了经管学科的发展之机,未来实践队将深入学习贯彻“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闽南地区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挺起脊梁,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审:林箫、二审:周一帆、三审:叶阁泽)